第八十九章红军扩军和徐远山种菜---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笔趣阁 > 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 第八十九章红军扩军和徐远山种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十九章红军扩军和徐远山种菜---

  1935年9月28日,甘肃清贵山,民国时空。

  徐远山回到民国后,得知两天前红一方面军已经攻取了武山县县城和漳县县城。

  有着徐远山提供的夜战武器和远程精准武器,这些战斗基本是水到渠成。

  下一步作战计划反而让红一方面军高层领导犹豫,至少徐远山听到两种不同意见。

  因为红军战斗力的提高,一些指挥员的信心也大增,因此建议趁势把另一个比岷县县城还大的陇西县城和较小的通渭县城也打下来。

  这样一来,红军就拥有五个县超过八千平方公里的根据地。

  但也有指挥员建议消化目前的战果,暂时整军、扩军再战。

  这时,教员再次体现出战略思想和军事作战指挥非凡的眼光,他认为目前红一方面军急迫的是增强实力,而不是快速增长地盘。

  所以在作战会议上,教员说道:“红一方面军目前尽快利用眼前的缴获扩军,而不是急着占地盘,占了地盘反而分散兵力,扩军后利用运动战再歼敌一、两个师,很多地盘自然就成了根据地。”

  这可能也是原时空在长征后期、抗战前期,因为教员亲自指挥多次战役,逐渐形成了新的军事思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是运动战最高级别的战役思想,主导了整个三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行动作战。

  因此,红一方面军转为休整扩军,其中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这两个军团各扩至一万人兵力,每个军团下辖四个师;而刚进入甘肃的第五军和第三十二军各扩至两千五百人。

  这样一来,加上徐海东红十五军团现已扩军至一万五千人,扩军后整个红一方面军共有兵力四万余人,兵力反超在川西苦苦支撑的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与四川军阀刘湘部队几次大战后,实际兵力已经不足四万人,虽然对外号称仍有六万人兵力。

  当然,红一方面军休整扩军也密切关注国民党军队调动的情况,寻找战机准备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红一方面军扩军与徐远山无关,已经有上千人的龙组部队在徐远山要求下,已经不再扩军,除了补充作战损耗的弹药,缴获的武器弹药全送给红一方面军。

  就目前来说,这样的人数已经是徐远山能够指挥的上限。

  龙组部队已经回来与徐远山汇合,也进入休整练兵期。

  徐远山把这次带回来的四部电台、两套凿岩机、遥控爆炸装及各类瞄准镜移交给红一方面军后准备去当几天农民了。

  按照徐远山的意思,下来的二十天里,他除了再打一仗后就离开准备去上海,当然中间他还要抽空回来指导土豆冬季种植生产。

  要打一仗的目的就是再给红一方面军送上一份厚礼,送礼吗他当然要亲自去。

  其余时间,徐远山真的要当农民,拥有后世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而且还要带出一批红军战士的徒弟。

  徐远山敢于揽下冬季种植土豆的难事,就是在于他当记者的见识。

  他在陕北采访时曾见过被废弃的十几年前农民所用过的大棚,否则按现代目前的大棚要求,任谁都无法在民间时空搞出大棚种植。

  因为目前现代时空农业生产的大棚,全是钢管构造,然后才是外面包着塑料膜,但钢管在民国是找不来的,而木条又无法代替。

  而徐远山在陕北所见已经废弃的大棚,是由高低两个土坯墙构成,上面用木条架起来形成一个斜坡,上面再铺塑料膜即可,两头是土坯房即可住人也可当成烧坑温控房。

  这种土坯墙构成的大棚有利有弊,利是更宜保暖,弊端是占用土地较大。

  不过,在民国这里,弊端再不是弊端了,山区并不讲究土地利用率,何况冬季土地上也没有农作物。

  其次,大棚种植最费人工,因为不说细心耕作和管理,就是农家肥使用量也是惊人。

  但偏巧徐远山这里不缺人手,除了农场自己进行农家肥发酵外,还能在外面用银元购买当地农民的农家肥,然后用人力挑回来。

  是的,从一开始徐远山就想过用银元购买农民发酵好的农家肥,因为自己发酵除时间受限制外,还存在数量不够的问题。

  徐远山就准备用农家肥推出的高产量,少量的化肥就从现代时空带过来。

  龙组部队现在还有近五千银元的现金,这次冬季种植土豆,徐远山就不会让红军出钱,否则他们总会想到性价比,会觉得值不值花这么多钱。

  但徐远山知道,这次冬季种植土豆除试验性质外,更主要是政治目的,就是开春后让红军有几十万斤的土豆种子。

  至于能不能将土豆成功种植出来,徐远山从没有怀疑过。

  如果土豆都种不出来,后世就不可能有大棚农作物了。

  徐远山身上的特长也是优点,就是见多识广,逻辑思维强,做事专注。

  土豆可以说是所有农作物中最不挑土质,不仅最耐旱同时也是对各种严劣气候最有御能力的农作物。

  我都躲在土里,冰雹还能把我砸了?还是大风能把我吹跑了?

  后世很多市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买回来的土豆装纸箱扔在房间角落里遗忘了,等过段时间发现时,土豆竟然生长了。

  这家伙就是有这么强生长力。

  当然,各方条件好了,产量是不一样的。

  既然土豆如此不挑剔土质,不挑季节,还是最耐旱的农作物,为什么在民国就推广不起来呢?

  就因为这家伙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所有农作物里最低的种产比,具体就是种子和产量的比例。

  在民国,想种出五、六百斤的土豆,需要近百斤的种子,也就是近百斤的土豆。

  玉米、水稻五、六斤的种子在现代轻松能在一亩地上种出七、八百斤,民国时少的也有两百斤的粮食。

  更不用说蔬菜几两不到半斤种子都能在一亩地种出上千甚至上万斤的蔬菜了,这也是徐远山这次还从现代时空带来大白菜、包菜、南瓜、东瓜各一斤早熟良种的原因。

  但上面这些都不耐旱,民国时空这几年的大旱只有土豆能抗过去。

  这也是徐远山回答民国粮食生产困难解决办法,只有种土豆,但种土豆关键就是在种子的原因。

  这也是徐远山就算花大力气也要种出土豆的原因。

  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用大棚种种大白菜什么的,除了给红军有口福外,也是为了增强大家信心。

  就在徐远山离开的这五天里,红军已经选择好了十一个种植地方即农场,都是比较适合土豆生产的土质,也是较肥沃的土地,这样产量能更高一些。

  也组织起十一支种植生产的队伍,队伍结构基本是红军、种地好手的农民和种过地的俘虏兵,每支队伍由两名有文化的红军干部负责。

  徐远山回来后,先拿出土坯房的设计图纸,就是参考当年陕北的土坯大棚,但也有改动,就是在两个土墙根留置烧坑的烟道,用地暖方式控制棚内温度,两头都修有烧火的灶坑,烟气可通过烟道从另一端排出。

  考虑到两个高低土墙中间铺设的木梁和木条,两土墙距离是六米左右,每个土坯棚子长度超过六十米。

  每个农场修两个,将来其中一个是铺上塑料膜,另一个是作为备用。

  另外,还给每个土坯棚准备了保暖被子,防止严寒来时铺到顶上,所有被子就用缴获敌军里最旧的被子来代替。

  从军队里抽出士兵来干活就是利索,在徐远山要求下,一部分人员去盖土坯棚,一部分到外收集农家肥,小部分同时把棚子里土地深耕细作。

  红一方面军根据徐远山要求还从武山县给每个农场调来一千斤煤炭备用,武山县附近有几个小煤矿。

  徐远山每天除利用现代时空带来的手机学习种植技术外,就是指导各个农场按时他的要求,也就是后世种植技术来操作,而各个农场有文化的干部就跟着学习。

  在技术上,就算民国时空许多人不理解,照弄就是了。

  何况,徐远山可是用工业计量办法照后世种植技术一步一步操作的,也方便红军干部学习和记录。

  除此外,回到民国第一天的徐远山就在一个正建的土坯房里育了大白菜和包菜的苗子,这是给靠近水源的四个土坯房子准备种植的。

  考虑到现在已经是深秋,因为育苗最适宜温度是20度至25度,种子撒播后上面还压上这次少量带来塑料膜,育苗地方也不大,足够了,晚上还用被子覆盖上保温。

  徐远山是一个人单独住,每天都利用手机查询相关种植技术,方便第二天进行指导。

  第四天的时候,菜苗长出来了,就连伍豪过来见到后也非常惊讶,他可是听农场种地的农民说一般菜苗是七、八天常能长出来,而徐远山只用了一半时间。

  谁都想不到,后世有一种叫覆膜种植技术,不仅高效还能提高20%的产量,何况徐远山所选的还是后世高效的良种。

  徐远山这一步又走对了,他通过先种菜至少减少大家对冬天能种土豆的一些怀疑。

  10月2日,当菜苗长出青叶子时,各个土坯棚子基本盖好,徐远山安排后续工作和注意事项后于当晚也就是3日凌晨4时离开民国。

  10月8日凌晨,等徐远山回民国时,带来了两百公斤的土豆种苗和一百公斤重量的塑料膜。

  他选了三个土坯棚子进行种植,其中两个棚子用了150斤种子,另一个棚子用100斤种子。

  在徐远山指导下,大家正好轮流给这三个土培棚子种上土豆,同时把塑料膜铺好,种植工作进入了正常,剩余时间除了按规定管理要求日常维护外,各个农场干部开始用徐远提供的资料对大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中间徐远山又陆续带回来八百公斤和四百公斤塑料薄膜,共陆续种上15个土坯棚子的土豆,还移栽四个土坯棚子的白菜和包菜。

  因为大家都种了一次,所以种植土豆的第一天后,徐远山终于能够脱身,带着龙组部队去榆中执行一项送礼任务,那是徐远山在甘肃的最后一战。

  两个月后,最先收获是大白菜,所有人被大白菜每亩近万斤的产量惊呆了,然后就是陆续收获的高产量的土豆。

  这时,徐远山已经在上海杀出名气。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iii.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iii.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